|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雷山县文化旅游简介

雷山县文化旅游简介

关键词:雷山县,文化,旅游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雷山县文化旅游简介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因苗岭主峰雷公山在境内而得名,距省会贵阳180公里,距州府凯里38公里。全县国土面积1218平方公里,辖4镇5乡,154个行政村。2010年全县常住人口11.7万人, 世居有苗、汉、水、侗、瑶、彝等十多个民族,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2%,为苗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雷山县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2%,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海拔480米,以1694米的垂直高差,越温暖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三个气候带,构成高山灌丛、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等三个垂直植被形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雷公山,有原始森林72万亩,已知的动植物种类5084种,被誉为“物种基因库”。雷公山的生物、地文、水文、气象等景观丰富多彩,负氧离子极高,是天然“森林疗养院”和天然“氧吧”, 是我国中亚热带极为宝贵的物种“聚宝盆”。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官员在实地考察后公布:雷公山是当今人类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土,是人们追求返朴归真,从返大自然的理想王国,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地区之一。

雷山民族文化浓郁雷山素有“苗疆圣地”之称,被誉为“中国苗族文化展示中心”。2004年,被中央电视台等评为“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2008年,被评为“贵州十大影响力风景名胜区”、北京奥运会火炬在郎德苗寨传递,被誉为“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最精美线路”、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举行、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为“中国苗族银饰之乡”;2009年雷山县城被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等5家机构评为“中国最美的小城”、被世界旅游精英博鳌峰会评为“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被中国精选国际旅游品牌推广盛会评为“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等称号;2010年以“和谐城乡互动发展——醉人间茅台.美天下西江”为主题的世博论坛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举行。2011年,被中国旅游电视协会评为“第三届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景观村落——郎德上寨;世界最大的苗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中国景观村落——西江千户苗寨;天下超短裙第一村——新桥苗寨;中国经典村落景观 ——乌东苗寨;中国银匠村——麻料、控拜、乌高等100多个独具特色的苗寨。已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项。旅游线路形成 “一山(雷公山)两寨(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一线(巴拉河沿线)一中心(县城服务中心)”的发展格局。

雷山县绿色食品资源丰富全县茶园总面积达7.8万亩,云雾中生长的雷山茶叶,肉质肥厚鲜嫩,富含氨基酸等多种营养素。银球茶、天麻茶、龙珠茶、云雾茶多次获省优、部优产品奖,畅销省内外。2011年银球茶在上海茶博会获“特别金奖”。野生绿色食品主要有猕猴桃、杨梅、刺梨、魔芋、竹笋、蕨类等。生产的蜜饯、果脯、果酒、罐头系列食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其中笋子、魔芋、蕨类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2009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1项,即:苗族芦笙制作、苗族吊脚楼、苗族银饰制作、苗族刺绣、苗族鼓藏节、苗族飞歌、苗族织锦、苗族医药、苗年、铜鼓舞和芦笙舞;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6项,即: 苗族牯藏节、苗族服饰文化、苗族银饰工艺、苗族芦笙文化、千户苗寨建筑工艺、苗族飞歌、铜鼓舞、芦笙舞、嘎别福歌、苗族织锦、苗族医药、苗族招龙节、苗族三月坡、苗族扫寨、苗年和苗族吃新节;此外苗族飞歌、苗族芦笙舞、苗族铜鼓舞、嘎别福、苗族织锦、苗族医药、苗年、苗族吃新节、苗族三月坡、苗族扫寨和苗族招龙入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十佳中国最美的小城——雷山县城

雷山县城按照“蓝天、绿园、碧水、宁静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旅游县城”的发展定位,高起点、高品位规划建设,突显县城山、水、路、场、树、灯、房的和谐自然统一。在“山”上,实施县城周边绿化美化工程,提高了城市绿化率;在“水”上,实施县城亲水工程,建设4个橡胶坎,增加了县城灵气;在“路”上,实施街道改造工程建设,用巴拉河小鹅卵石铺垫路面,拼成100多个栩栩如生的富有苗族文化的图案,用大鹅卵石作行车道牙,地方特色十分明显;在“场”上,精心设计建设两个苗族特色鲜明的文化休闲广场,南北点缀整个县城;在“树”上,实行一个树种一条街,形成了杨梅一条街、玉兰一条街、含笑一条街、桂花一条街等;在“灯”上,实施夜景亮化工程,创新设计苗族铜鼓形状路灯安装县城主干道河滨道和两个文化广场周边,将县城夜景装扮得璀璨绚丽、流光溢彩;在“房”上,对主街道房屋按苗族吊脚楼进行改造包装,融入苗族文化元素,在阳台上修建“美人靠”,用芦笙、蝴蝶等各种图案制作窗花,精雕细琢,让一栋楼演绎一个习俗,一段路讲述一个传说,乃至一棵树、一盏灯都要赋有文化内涵,形成一个小景点,苗岭深处一个特色民族旅游县城初步显现。2008年底,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城”,2009年被中华民族促进会等5家机构评为“五十佳中国最美的小城”。

国家森林公园——雷公山

苗岭主峰雷公山位于贵州省雷山县境内东部,曾赢得唐代诗人孟郊“苗岭天下秀,半在黔东青”的美誉。毛泽东长征途经苗岭留下:“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十六字令》,把雷公山的高大、奇险刻画得淋漓尽致、神秘莫测,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雷公山既是国家森林公园,又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苗族人民的圣山,海拔2178.8米,纵横400里,已知的动植物5000多种,其中被国家列为濒危珍稀动植物的有20多种,二类保护动植物有500多种,被科学家们誉为“物种的基因库”。雷公山又是高密度负氧离子区,每cm3含负氧离子高达5.26万个,是一般城市的1600倍以上。雷公山冬暖夏凉,四季如春,与散落在大山星罗棋布的苗寨,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有响水岩三级瀑布、箭竹园等十多处景点,有佛光、秋景等迷人的自然景观。

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位于雷山县东北部,距雷山县城36公里,距凯里市19公里。西江千户苗寨,共有1300多户,5400多人,是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历史悠久,有2000多年建寨历史,是苗族第三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素有“苗都”和“千户苗寨·天下西江”之美誉,被誉为“中国苗族文化艺术天然博物馆”,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景观村落”,2008年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10年西江景区被评为“2010年贵州十大魅力旅游景区”。西江千户苗寨气势磅礴的吊脚楼建筑群是中国干栏民居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古朴别致,纹理细密。西江的古歌、飞歌、情歌、木鼓舞、铜鼓舞和芦笙舞构成西江歌舞的海洋。

奥运火炬传递最精美线路——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是清朝苗族起义领袖杨大六的诞生地,距黔东南州府凯里市27公里,距雷山县城15公里。郎德上寨依山傍水,四面群山环绕,村中的小路全部是鹅卵石铺设,是仿古代苗族铜鼓面的十二肖、太阳光芒和飞奔的骏马。寨内有“杨大六文物博物馆”。1993年被载入《中国博物馆志》,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郎德线路作为全世界唯一在乡村传递,因此被誉为“最精美的奥运火炬传递线路”。走进郎德体验苗族最隆重的十二道拦路酒和全村男女老少共舞“千年铜鼓芦笙舞”壮观场景。

银饰艺术之乡——控拜、麻料、乌高苗寨

控拜、麻料、乌高苗寨拥有独特的称号“银匠村”。家家户户都制作银饰,擅长银饰手工加工工艺,并被国家文化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银匠村”银饰工艺源远流长,世代传承。银饰品种繁多,分为头饰、胸饰、背饰、衣饰、手饰、脚饰等若干种造型。

苗族芦笙舞的故乡——南猛苗寨

多数苗族村寨都是男子吹芦笙女子跳舞,但是南猛村则是一个女子也能吹笙狂舞的村庄。南猛芦笙吹奏的芦笙曲调有50多种,动作难度大。曾在1957年国庆前夕,周恩来总理点名要雷山芦笙队到北京参加国庆演出,其中一名是南猛村的杨炳芳,杨炳芳的精彩表演引起了轰动,随后他又被文化部选派到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会演出,使具有百年芦笙艺术传统的南猛声名远扬。因此,南猛赢得了“芦笙之乡”的美誉。

苗族铜鼓舞的发源地——掌坳苗寨

掌坳苗寨逢年过节,寨内均举行跳铜鼓舞活动,邻近村寨苗族来此汇集。跳铜鼓舞为主的仅此一寨,又别具一格,故有“铜鼓舞的发源地”之称。每逢喜庆佳节,苗族群众齐聚踩鼓场,在铜鼓的鼓点伴奏下,围着铜鼓翩翩起舞。掌坳苗族铜鼓舞自成一体,风格古朴热烈,民族特色浓郁。分为女性铜鼓舞和男性铜鼓舞(男性铜鼓舞又分为少年铜鼓舞和老年铜鼓舞),表演的舞步有11种,每种舞步皆节奏明快、场面热烈;女性铜鼓舞活泼轻盈,男性铜鼓舞粗犷强悍。

苗族超短裙第一村——新桥苗寨

新桥苗寨最大的特色就是妇女的裙子短得出奇,被称为“超短裙苗”。裙子长度普通只有15至25公分,用靛青布折叠做成。平时一般穿一两条,节日盛装则穿上三四条,裙外罩花围腰,另穿小库脚长裤或打绑腿。上装穿绣花衣或对襟衣,腰间前后分别系上宽15公分,长2米的花彩带。并垂八根花带于身后,如锦鸡羽毛。发式类似“古仕女髻”,耸于头顶,簪大木梳,戴银冠,冠上有花鸟龙凤,冠下系一圈齐眉的银铃、银链,别具风韵。

新桥的芦笙舞独具一格,芦笙舞曲调有卜余种调门,舞步旋转和弯曲的动作幅度大,节奏轻快,花带飘逸,银饰闪烁。苗族“锦鸡舞”的创意即源于此。新桥苗寨还有别具一格的水上粮仓。

周期最长的节日——苗族鼓藏节

鼓藏节又叫祭鼓节。鼓藏节是苗族属一鼓的支族每隔13年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鼓藏节在杀猪或杀牛祭祖之前须杀一只雄鸡祷告祖宗神灵,表示每13年一次的祭祖节日来到了。

杀猪之前全寨选好良辰,必须从鼓藏头第一家开始,全村紧跟其后杀猪或杀牛祭祖。开始杀猪到中午祭祖,吃饭喝酒过程中不能乱说话,只能说喻意含蓄的鼓藏语,如杀猪叫做“哐官人”,猪死后先用稻草盖,叫做“盖被子”,然后用盖的稻草烧猪毛,叫做“照太阳”,吃饱叫“仓满”等等其意表示吉利。每家每户在鼓藏节祭祖时,先将猪胸部的大块肉割下来煮熟后切成拳头大的一砣,主人烧香和纸钱后把猪肉、猪肝、鱼、糯米饭供于祖宗神灵前,然后祷告祖宗神灵祈求平安吉祥。

有的苗寨过鼓藏节,古藏头带着巫师率众人带一只公鸭到寨上坡顶,进行一仪式之后,从坡顶到寨上,称引龙进寨。同时派人到寨子周围的几个山顶敬拜后取土回寨堆放到一起。各户分得一把综合土带回家中。置于神龛案上,同时带回全寨共杀的一头猪所分的各家一份猪肉煮熟后敬祖。

过鼓藏节的村寨,每家每户都要邀请所有的亲戚来过节抬猪腿,亲友来得越多,主人会越高兴,每组亲戚提前一天,抬一只鸭、10来斤米酒、5—9条鱼(单数),到家主人家门前燃放鞭炮祝贺,并在主人家住一晚,节日当天客人返家,客人离开时,主人回赠一条猪腿、糯米饭一筐,以表友好往来。

“以十月为岁首”纪年法的节日——苗年

雷山地区苗族至今仍保留“以十月为岁首”的纪年法。每年的农历十月,雷山苗寨一派欢腾,开展极富特色的辞旧迎新活动。苗年延续的时间不尽一致,有七天、有九天、有十三天,有的长达一个月。每年阴历十月的第一个“兔”日送旧年,“龙”辰迎新年,为新的一年开始,当家的男人起床,煮饭、杀鸡,在自家神龛插香烧纸,以猪、鸡、鸭、鱼等肉以及酒和糯米饭、糍粑祭祀祖宗和图腾神物,用钱纸贴在屋内的岩爹、岩妈、祖灵、保爷、门楣、炉灶、猪圈、牛圈、犁粑、碓磨以及村外的保爷桥、保爷凳、岩菩萨、保寨树等物上。有的还特别由一老一少带上纸钱糯米饭摸黑出门祭果树。

过年时跳铜(木)鼓和芦笙,跳芦笙、跳铜鼓一般为五至七天。保管铜鼓的“寨老”用香纸鞭炮、米酒、鲤鱼等“醒鼓”,先到旧鼓坪上跳几圈,后移到新鼓坪上继续跳。寨上“鼓主”家人跳过后,全寨男女老少和寨外来客跟着跳,众人身着节日盛装,在铜鼓、芦笙伴凑下踏着铜鼓的节拍,围着鼓柱跳舞,也叫“踩铜鼓”。

以稻穗祈丰收的节日——苗族吃新节

每年古历六月二十五日或七月十三日,雷山一带的苗族人民都欢度一年一度“脑戛列”(吃新节),且以各种活动热烈庆祝,昼歌夜舞,人山人海。

开饭前来要到自家稻田中扯来7——9条稻穗,放在糯米饭上。然后祭奠天地神灵,祈祷秋来丰收和家人安康。

吃新节一般要开展7天活动,举行各种聚会,赶热闹场、跳芦笙、跳铜鼓,辄夜欢歌,热烈庆祝。

雷山苗族服饰

雷山苗族女子盛装是由雄衣和右衽上衣发展演变而成。上装有两层,内层为家机染青布,外层为紫色、蓝色绸缎。衣边及背上均用挑、绉等绣法绣成龙、虎、羊和鱼、喋、虫等动物图案,颜色为红、蓝、绿、黄等色,沿托肩镶长方形花草图案,袖口宽大,为无扣交叉大领衣。穿时,袖、肩缀满各种图案的银花片。下着青色家机布长绉裙,外罩二十四条红底绣有花、鸟、虫鱼、蚌、蛙、龙、、凤图案的花飘带,头戴银角,颈系亚领、项圈,再饰以银冠、银簪、银手镯、银锁、耳环、戒指等。脚穿绣鞋。 同为长裙,盛装的各种图案浓缩了苗族生活环境的景物,表现苗族妇女高雅的审美情趣。

雷山苗族服饰刺绣,构图讲究严谨、对称、协调,每幅绣图均有主、副图案;构图内容取材广泛,天空、大地、人、神、植物、动物等无奇不有,且远古、近现代风格均有。

雷山苗族服饰制作,主要包括纺织、靛染、裁缝、刺绣、织锦、制作银饰、镶缀饰物等工艺:雷山苗刺绣种类有:绉绣、辫绣、锁绣、马尾绣、绞绣、破丝绣、缩宝绣、平绣、贴绣、数纱绣、补绣、叠绣等,其中以双针锁绣、绉绣、辫绣、马尾绣、丝絮贴绣等技法为当地特色,是形成雷山苗装风格的基本技法。

雷山苗族银饰雷山苗族银饰艺术在中国首屈一指,在银饰上铸上关于神灵祖先、吉祥物和崇拜物等,银饰便会被赋神圣的意义而使佩戴它的人获得保佑。银器制品有银具和银饰两大类。银具有银酒杯、银酒海、银壶、银碗、银筷、银匙、银勺、银碟、银手杖、银针、银雕象以及银仿动物、仿建筑物工艺品等。银饰又分为男饰和女饰、儿童饰三个类别。其女饰风格各异,品种繁多,头饰有银角、银凤冠、银扇、银抹额、银帽、银插花、银插针、银簪等近30多种。

银饰图案丰富、工艺老成,透出一种神异性的古典美。银饰图案有丹凤朝阳、蝴蝶探花、百鸟朝凤、游鱼戏水、双龙抢宝以及松、竹、梅、兰等名花奇卉。

鲁班传承的建筑魁宝——吊脚木楼

雷山苗族人民造屋,都以修建吊脚木楼为主。纯木质结构,各寨民宅,大多数建于半山腰。苗民多以支系家庭聚居,以团结共同防备其他对抗实力的侵扰,且多聚居山区,宅基地势有限,大多就地砌基,傍山而建,其屋半边着地,半边吊脚,即有不占地之优势,又具突兀之威,美观大方之感。大小寨子,顺坡而居,层层叠叠,屋脊鳞次栉比,十分壮美。

一般的吊脚木楼,有四排三间或五排四间,各间宽敞,人居舒适。畜棚禽舍,一般都设在房侧或房后,也有用楼脚围棚立圈作饲养畜禽,即方便管理,又干净卫生。有的人家还在房后边建起一栋专门囤装粮食的谷仓,有的利用吊脚木楼边搭架木板作晒楼,白天晒些谷物或蔬菜,晚间还可纳凉休息。

凡盖瓦的大屋房顶,屋檐造型十分讲究,有的屋脊用瓦片搭成一双对称的飞禽形象,或放上数只泥塑飞鸽。大多房子的所有吊柱之头都凿成齿轮图案,以图装饰木楼,别具风格。

水上粮仓

独特的水上粮仓,是苗寨古建筑中的一大奇观。特别是新桥村,建有47座水上粮仓,整个水上谷仓,全杉木结构,为出入仓方便,按仓排位“分割”数块,但排序井然,错落有致。

苗族歌谣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在雷山县境内,至今广泛传唱的有古歌、飞歌、情歌、酒歌、农耕歌、理歌、丧葬歌、反歌、嘎百福歌、苦歌、反歌和丧葬歌。

古歌又称大歌,它是苗族世世代代传承的诗歌,是苗族古文化的光辉结晶,它用诗的语言唱述苗族的发展史。远至开天辟地,铸日月,繁衍人类,耕耘田园,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频繁迁徒,重建一个个新的家园,迁至遭压迫受剥削而反抗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这些古歌多为五言体,句尾字字押调,歌曲浑厚练达,节拍分明,刚劲低沉,唱时多用真声,略带朗诵形式。传唱古歌和理词理歌者多为中老年人,他们阅历丰富,懂得苗族古俗古史,谙悉苗族诗歌格律和乐曲,所唱的古歌丝丝如扣,抑扬分明。

飞歌被专家学者称之为苗歌中瑰丽的钻石,歌曲艺术的精品。其音调明快、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悠扬婉转的曲调,动听的旋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唱起来声振原野,山回谷应,翻山越岭,几里外都能听到,其名由此而得。飞歌可独唱、对唱、合唱和多声部合唱等,当演唱多声部时,多用中音演唱,男女混合同唱一曲,杂而不乱,男声浑宏悦耳,女声优柔甜美,相互搭配,彼此烘托,令人心醉。

情歌即为谈情说爱中男女青年所唱的歌。苗家人称之为游方歌。虽然曲调很多,但各地都有比较固定的曲式和唱腔。最为诱人的是男女青年在游方场上用以倾诉爱慕思念之情的曲调。唱时讲究强弱起伏,气息深厚,音量轻柔婉转悠扬,表达入微的真挚感情。在游方场上演唱多为低声对唱,也有二重唱或混声合唱的。所唱的歌词除了仍沿袭前人的传统情歌外,大部分是随对象随景随情即兴创作。按内容大致可分为“见面歌”、“青春歌”、“赞美歌”、“求爱歌”、“定情歌”等。

苗族舞蹈

雷山苗族的芦笙、铜鼓和木鼓,均为自古传承乐器,伴随的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青蛙舞、古瓢舞、板凳舞和锦鸡舞。

芦笙舞依据芦笙能吹出激昂顿挫的曲调,跳起矫健有力的舞步,急徐紧凑,舒展奔放。有集体舞、四人舞、双人舞和独舞几种类型。以芦笙曲调而言,雷山县境内有着长裙、中裙、超短裙等苗族之系的曲调区别,所以各都有形式多样的舞姿,以体现一系列生产、生活过程和丰收后的欢乐。有对芦笙舞、鱼鳞舞、斗鸡舞、转转舞、迎宾舞、送客舞、讨花带舞以及芦笙伴奏的近代舞.其动作大致为:走、踢、跨、转、立、翻、别、钩八个形态,互相转挽,欢快激昂。

铜鼓舞由于苗族支系不一,鼓点不同,其舞姿也各异.“铜鼓舞传承地”掌坳村仍保留有11种鼓点舞步,新桥村和郎德上寨各有异彩,舞姿经长久积累和创新改进,形成现在集鼓、跳、声音、歌于一体,独具热烈奔放,古朴、庄重、豁达的特点。跳铜鼓舞舞者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又一圈,苗族姑娘们穿着节日盛装,脸眉施以淡妆,佩戴的银首饰,在低沉浑厚的铜鼓声中,步履轻盈,缓急有序,婀娜多姿。

锦鸡舞就是形如锦鸡样式的一种芦笙乐曲舞姿。锦鸡舞源于雷山桃江乡岩寨村 “超短裙”支系,这里的苗族芦笙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应邀赴北京“中华民族园”参加开园式表演时,受到万里委员长和和中外来宾的赞赏。锦鸡舞的舞者主要是“超短裙”支系苗胞的中、青年妇女,她们身着盛装,跳舞时,膝盖以下包裹脚、脚穿尖头花布鞋,右手上抬略高于头部并稍前伸,右拇指、食指捏紧像鸡嘴,中指后三指均伸直形如一个锦鸡头,手背为鸡颈,随着芦笙乐曲双膝一伸一屈,腰部蠕动,面带笑容点点头,身后彩带飘曳自如。当舞姿动作较大而又旋转时,舞者身上的彩带飘逸,身上银饰闪烁,形似“孔雀开屏”,“锦鸡亮翅”。

苗族民俗文化

祭祀鬼神巫师根据神的大小,神的类别,用什么牲畜来祭神,分为小巫师、中级巫师和大巫师。巫师们使用的巫术中有比草术、吊草鞋术、看米术、看蛋术、看手术、看相术,称能识别阴阳祸福,能看透阴曹地府,能与鬼神通话,可以与神交流,会慰鬼安神,善断阴案,有操纵鬼神、主宰祸福的权力。他们紧紧扣着人们崇拜鬼神的心理,使人们完全相信确有其神,经他们咒念巫词,使病人心理得到了某种安慰,心情转好,病情减轻,实为心理治疗之术。

扫寨就是扫火灾星之意。这种巫事形式,在雷山苗寨里普遍存在,如某寨发生火警时,则认为这是火星(即灾星)所致,必须进行扫寨、苗语叫“迁洋”。扫寨一般要杀一头牛或一头大肥猪来用,在寨中某处设祭台,请巫师来咒念一番,并由二三名副巫师一家一户进门去用水灭火。仪式毕,把祭台移出寨外,由巫师主持杀牲祭扫。在祭台移出寨外的时候,派人守住通往寨里的各个路口,不准外人入寨,等待祭祀各项仪式完毕,由副巫师从外寨借得火种进寨后,才许外人入寨。所杀的牛或猪也必须在寨外祭祀后吃完,不准带这些肉进寨。扫寨实际上是一种警惕和预防火灾的宣传。

苗族乐器

苗族乐器种类虽然不多,但历史久远。而今雷山苗族的芦笙、铜鼓等乐器均系古代承传之物。主要有高排芦笙、芒筒芦笙、大芦笙、多管芦笙、古瓢琴、夜萧等。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2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文化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